左鼎(1395-1458),字周器,号立斋,永新逢桥人。1442年登进士第,先后任监察御史、广东右参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居官勤政清廉,卓有声誉。与御史练钢因敢言而共驰名,京师官员中传语曰:“左鼎手,练钢口。”
明代除南北两京外,地方行政区划由元代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演化而成13个布政司。每省的行政、司法、军事长官分别为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鼎立,虽可免权力过大,但运转不灵,故朝廷又派部院大臣或监察御史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位居三司之上,完成任务回朝复命。正统十三年(1448),监察御史左鼎奉命巡按山西,不料不久即面对风雨飘摇的艰难形势。
太祖朱元璋曾立大铁牌严禁宦官干预朝政,这禁令只执行了30多年。成祖自南京迁都北京后,设“东厂”刺探臣民中有无谋反之事,用太监做东厂提督。到宣宗时,连皇帝批奏章也由太监代笔,叫司礼监。宣宗派太监王振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9岁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年幼贪玩,王振当司礼监,掌控军政大权。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首领也先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削减赏金与马价,激怒了也先。也先派骑兵攻山西大同,明军大败。战线离王振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不远。王振有大批田产担心被瓦剌占去,主张英宗亲征。兵部因无充分准备,认为不可。英宗时年23岁,毫无主见,听信王振,率军西进。左鼎在山西闻讯,昼夜兼程,拦住御驾,伏倒在辇路上哭谏,呈上奏疏。奏疏里具体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准备不足,仓促出师,不能稳操胜券,御驾亲征实在草率,反而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王振接过奏疏递给英宗,说:“陛下不要理他。”英宗随手将奏疏插在靴筒中,车驾依旧前行。左鼎跪在路旁号啕痛哭。大军已经西去,他无可奈何,只有回太原。
这时已是仲秋时节。明军匆匆而来,衣衫单薄,途中遇暴风雨,加之准备不足,粮食接济不上,士兵又饿又冷,毫无斗志。抵达大同,见郊外到处是官军尸体,人心惶惶。前锋在大同城边全军覆没,后续部队闻风溃退。八月十三日,明军随驾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十五日,瓦剌骑兵来到,英宗被俘。此役,明军50万全线崩溃,史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之弟代宗立。山西正值冲要之地,也先部侵掠甚急,势若风雨,各级官员都心惊胆寒。左鼎乃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激励将士,招募民众,组织防御,扼守险阻,亲临前线巡视。自岢岚以东,白天旗帜鲜明,夜间篝火映天,军中击柝的声音数百里不断。兵荒马乱,加之天灾饥馑,左鼎奏准朝廷免收太原诸府税粮,停征大同一带转运粮饷的民夫,以减轻百姓负担。
起初,也先在土木堡获胜之后,又攻占清风店,而后分兵3万攻山西,亲自率兵5万攻居庸。结果,在居庸被歼万余众,分兵攻山西毫无所得。天下雨雪,人马冻饿而死的十之二三。左鼎派精兵袭也先部,歼敌数千人。也先看分兵失策,乃合兵攻山西。左鼎早有准备,以重兵还击,也先遁走,左鼎追,败之于文水。也先部北撤,左鼎再败之于岢岚。于是,也先部放弃山西,转而攻北京,又失败。知道挟持英宗为人质无济于事,将英宗释放,又提出讲和。左鼎主张乘胜追击,不可议和,引宋代景德与靖康年间的历史教训为鉴。而朝论多认为可以议和,左鼎抗言谠论,无人附议。
1457年,代宗病重,徐有贞等迎英宗复位。英宗在也先部当俘虏时,曾取出在车中插入筒靴的左鼎奏疏仔细阅读,泫然流泪对袁彬说:“我若听了他的话,哪里会有今天呢!”后来经过山西,亲见左鼎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便存之于心不忘。复辟之后第7天便召左鼎回京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鼎回京任职仅5个月,得重病,英宗亲自看望,赐锦袍盖在左鼎身上。不久,左鼎去世,英宗痛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