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1374-1450),名懋,号古廉,安福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进文渊阁。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书成,改任翰林侍读,终任国子监祭酒。景泰元年(1450年)逝世,谥号文毅。成化五年(1469年),明宪宗听从李时勉孙子李骥的请求,改谥忠文,赠礼部侍郎。李时勉的一生总共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七朝。
明永乐二年(1404),李时勉登进士第,选庶吉士,进文渊阁,参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后,又参与重修《实录》。书修好后,升翰林侍读、学士等职。
李时勉性情刚硬,不管皇帝喜不喜欢,都敢于提出自己关于治理国家的意见。永乐十九年(1421)向成祖上书,提出“停止营建、罢四夷朝贡、淘汰冗官、赈恤饥荒、慎选举、严考核、清理狱囚、罪黜赃官、罢遣僧道、优抚军士”等建议15条。那时,成祖决定把京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弄得民不聊生。结果所提建议,虽大多数被朝廷采纳施行,但“停止营建”有益于民而触犯了皇帝的政治利益,终因朝中奉迎嫉贤的某些官僚及宦官在皇帝面前说坏话,李时勉受冤而下狱。一年后,在重臣杨荣的保荐下,李时勉才予以复职。
永乐二十二年(1425),明成祖死在北征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仁宗一即位,便下诏要求臣下直言国事。翰林侍读李时勉向仁宗皇帝呈上两通奏疏,其一谈到节民力、谨嗜欲、勤政事及务正学四事。至于另一通奏疏,李时勉要求只给皇帝看。仁宗皇帝得到奏疏后大怒,于次日早朝时斥责李时勉,李时勉应对不屈。仁宗恼羞成怒,命武士以金爪(一种爪状兵器)狠狠打击李时勉17下。血泊中的李时勉胸部肋骨顿时断了8根,被丢进监狱,卧以待毙。但李时勉大难不死,遇上救星。原来,有年元宵节观灯时,李时勉在路旁拾到一支十分珍贵的金钗。失者为锦衣卫一指挥之妻。失钗后,指挥大怒,痛打其妻,并令其妻跳楼自尽。不料,李时勉第二天访得失主为指挥之妻,登门将金钗送还。指挥便急忙用国外贡品伤科良药“血竭”,将其妻救治。夫妻俩对李时勉非常感激。现在见恩公遭惨刑,指挥利用掌管监狱之便,偷偷为李时勉敷上“血竭”,使之痊愈。也许是药物的气味所致,狱中的跳蚤虱子都不敢侵扰李时勉。后来同乡大儒邹守益得知这一情况,写诗赞曰:“金钗讵料酬良药,蚤虱犹能避正人。”
在满朝文武官员的请求下,仁宗免了李时勉一死,把他流放到交趾道(今越南一带)当监察御史,并命令他每天审录一名罪犯,每日上书奏报一件事情。到交趾才三天,李时勉果真向朝廷三次上书,侃谈国事,毫不避讳皇帝之短。仁宗阅后,非常恼怒,又下令锦衣卫将李时勉逮捕回京问罪。此时仁宗已病重在床了,但他仍然对李时勉耿耿于怀,临死还说:“李时勉竟敢在殿廷上公然侮辱我!”“打不死的李时勉”誉声满朝。
仁宗死,宣宗即位。一天,宣宗临朝,有人提起狱中的李时勉,宣宗于是命人捉来要亲自审问,表示非要杀他不可。传令者刚走,宣宗又传旨,将李时勉立即斩首,不必上朝。不料,传旨官从右门出,李时勉从左门进来了。宣宗见到李时勉,大声斥责:“你为什么三番五次与先帝过不去?你的奏疏里都写了些什么?快快说清楚!”李时勉从容地将奏疏内容一一奏明。他说:“臣言谅阖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原来,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处于父母的丧期,不得进酒肉,不得近女色,也不准娱乐。这叫“谅阖”。而仁宗他没有做到。身为一国之君,理应表率天下,不然何以治国?关于“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建议,是李时勉看清当时的形势而发的。仁宗即位后,汉王、赵王心中不服,仁宗身体又不佳,但仁宗在这时候却把皇太子派往千里之外的南京,万一不测,不是很危险吗?这个皇太子,就是现在审问李时勉的宣宗朱瞻基。宣宗听后,才明白了李时勉所言之事都是为国为民。这时,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当前面那个传令对李时勉执行死刑的人回来时,李时勉已经穿戴好了皇帝赐的冠带,站在朝堂之上了!
正统六年(1441),李时勉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为封建王朝培养高级人才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国子监的首长,官虽四品,但非满腹经纶德高望重者,不可担任。
有一次,宦官王振前来视察国子监。李时勉对王振之流不亢不卑,不搞迎送,不摆宴席招待,这样就大大得罪了王振大人。后来,国子监彝伦堂的古树枝条,妨碍士子们列队操练,被李时勉砍去12枝。此事被王振侦知,便以“擅伐宫树”的罪名,传旨将李时勉戴枷示众。国子监学生们悉知敬爱的老师遭此不白之冤,群情愤怒,以司马询为首的千余士子,跪伏皇宫前鸣不平,皇帝才被迫释放李时勉。
正统十三年(1448)春,李时勉因病辞官还乡,满朝文武官员和数千学生送出京城崇文门外。沿途送行百姓塞道,爆竹喧天。看到李时勉回乡时只有行李一卷、书籍几箱,学生们便主动凑集白银数百两赠师,可李时勉一钱不受。
回到安福后,李时勉居于县西梅溪,画竹梅卖钱换米自炊。景泰元年四月十二日(1450年5月22日),李时勉逝世。死前三日,他还吩咐孙子李骥代自己赴京上书,誓雪英宗被俘之耻。他这种爱国精神,使许多人深受感动。故其死后,被朝廷赐谥号为“忠文”。著有《古廉集》11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