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樟(1467-1543),字国材,江西永新人,进士出身。明正德十四年(1519)任四会知县;为宫清正廉明,颇有才干。上任之后,百废俱兴,财务支 出注意节约,差使平民劳役做到公平负担,并用地税的盈余修筑城垣,以缴纳给官府的田赋建造桥梁和渡口。后被荐升为刑部主事。
明成化三年(1467年),在永新秋山脚下的一个已有四个男孩的富裕农家,又增添了一个老幺,取名萧樟。萧樟幼时,因父母溺爱而嬉游厌学,18岁学做裁缝。直至结婚以后27岁时,被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襟兄王秀才羞辱后,萧樟才重新认识自我,发愤图强,勤奋学习。6年后中举,开始进入仕途。萧樟进入仕途后,明孝宗朱祐樘驾崩,朱厚照于1506年登上皇帝宝座,称明武宗。
武宗沉溺女色,经常微服出行,寻花问柳,嬉游玩乐,而把政事交给阴险狡猾的“八虎”( 即得宠的八个太监)之首、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刘瑾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朝中文武虽多人逢迎,助纣为虐,但屡遭南京御史蒋钦等群臣弹劾。1510年,大贪官刘瑾被处决。但是,后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先后出了佞臣钱宁、江彬。受到了“八虎”蛊惑的明武宗不顾朝臣的极力反对,仍沉湎于密室里一半是美女,一半是野兽的游乐场“豹房”。在江彬的鼓动下,武宗又下令大肆修缮宣府的镇国府,并将“豹房”内珍宝、妇女运来,填充镇国府。武宗还以各种方法搜罗男宠,从宫里的太监中遴选娈童作贴身随从,又在外出游乐活动中四处搜罗娈童。由于朝廷腐败,上梁不正,故而社会风气败坏,给各级官员治理地方带来很大的阻力,政务愈加繁重。
明正德九年(1514年),47岁的萧樟荣登进士,经吏部选任为福建莆田县令。由于勤政廉政,萧樟后来改任广东四会县令。
广东四会县,素有“广东剧县”之称。县内民族关系复杂,民性剽悍,民风刁蛮,百姓无视国家法令,怪像丛生。若要把它治理好,难度大,责任重。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萧樟上任四会知县后,为了扭转这种现状,他以身作则,为官清廉,敢作敢为,敢于碰硬。
敢于碰硬,首先自身要硬,要有坚强的意志,更要有铁一般的手腕。于是,他团结一些比较清廉能干的官员,制定“除奸革害,立仆植弱”的方针,以教化为主,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济之以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裁了顽固的吸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和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革除了无视国法的恶习。其次,倡导清廉的官场作风,注重理财为民。再次,关注民生,为百姓办实事。萧樟在四会任职六年,百废俱兴,社会安定,百姓富庶,民风大有改观。四会百姓为感激他的功德,为其立碑纪念,并建生祠“惠爱祠”供奉。
正德十五年(1520年),53岁的萧樟升迁为刑部浙江司主事。萧樟从广东调到京城刑部任职,从七品芝麻官一跃为朝廷大员了,故而对朝政了解较新,也较为全面。当他得知久怀异志、阴谋作乱的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武宗带着宠爱的刘姬假借御驾亲征南巡作乐,抵达扬州府后,天天出去打猎,并亲自前往妓院检阅妓女,一时花粉价格暴涨,妓女身价倍增。众臣进谏无效后,只有六品官衔的萧樟,不畏强权和黑恶势力,对官场上的腐败和皇上的荒淫无度之弊,毅然挺身直谏,大胆上书,“直刺其荒淫俚亵事”,因而惹怒了武宗这位昏君,下令要将萧樟投入御河淹死。幸亏大学士、内阁首辅杨廷和出面求情,才将萧樟关入狱中等待处理。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在位16年,时年31岁的武宗崩驾于“豹房”。武宗死而无后,群臣奉立宪宗之孙、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1522年(嘉靖元年),世宗登基特赦,萧樟释放,官复原职。
世宗的登基,引发了朝廷大臣们围绕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皇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展开了一场历时3年的大争论和斗争,史称“大礼议”。
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部分朝中大臣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这对世宗而言,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世宗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产生僵持。新科进士张璁等一部分大臣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萧樟此时站在杨廷和一边,认世宗这样做有失礼法,应称孝宗为皇考,世宗的生父只能称“皇叔考”,否则,便是“任私恩而弃大义”,不顺人心。同时还引经据典,援古证今,向皇帝上书。结果,大失所望。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萧樟与杨慎等同道朝臣二百余人,跪伏左顺门哭谏。世宗恼羞成怒,命锦衣卫逮捕为首者8人,下诏入狱;下令将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停奉待罪;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讯。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当场打死16人。萧樟被打得死去活来,却仍然义愤填膺,刚正不阿。
数月之后,因萧樟是先帝留下来的忠直谏诤之臣,世宗再三权衡,若予以罢黜,恐有损皇帝形象,于是打算给他“官复原职”,以显示其宽宏大量,皇恩浩荡。萧樟闻讯,奏称:既然前次谏诤已遭杖责,现在我绝不与那些不尊礼法的阿谀奉承之徒并肩出入廷堂,请求改调南京。世宗准奏,改萧樟为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不久,又晋升为员外郎,再升为刑部广东司郎中。
萧樟虽因忠谏几乎遭杖杀,但刚直不改“旧章”,并向朝廷建言五事:一、重民;二、节财;三、禁势;四、明律;五、清讼。他在刑部任职十年,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才华超众,政绩卓著。在他手上处理的大都是京城内难办的案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牵涉到当道的达官显贵,尤其是前任积压已久、堆积如山的疑案,他吩咐下属,迅速按时间顺序进行清理,一律以法论处,不徇私情。萧樟钢铁般的意志、铁面无私的办案作风、为国为民敢言谏诤的个性,严厉惩罚贪官污吏的铁一般的手腕,使得朝廷上下、京城内外无不为之震惊,遂称萧樟为“萧铁汉”。
然而,要秉公办事,严厉执法,自然就会得罪那些无视国法的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而那些被得罪的和怕被揭发其贪腐的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泄其私愤,必然对“萧铁汉”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嘉靖十一年(1532年),萧樟终于被这些人排挤出京,调任云南曲靖任知府。其时,云南曲靖是个荒蛮之地,这样的调任,无异于变相贬谪或充军。时年65岁的萧樟,深知其中隐情,更深知官场险恶,毅然挂冠而去,归隐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