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吉(1133-1199),遂川县大汾寨溪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郴州司户、常德教授、萍乡县令、司农寺丞兼实录院检讨官、秘书监兼吏部侍郎等职。
南宋淳熙二年(1175),皇帝下诏书要朝臣评论政事的得失,提出治国策略。孙逢吉当时任司农寺丞兼实录院检讨官。他应诏上书,请求皇上“去蔽谀,亲讲读,伸论驳,崇气节,省用度,惜名器,拔才武,饬戎备”八件大事,并事事切中时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好意见,由此皇上很赏识孙逢吉,并升孙逢吉为右正言。
当时,各地皇亲国戚大肆建造府第,占地规模宏大。每建一第,就要拆毁民房数十上百间,迫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孙逢吉将此上书皇上,对这危及国政的歪风提出批评。孙逢吉的上书得到了皇上的重视,朝廷采取许多措施,皇室宗戚大兴土木的风气得到有效的遏制。
孙逢吉官居秘书监兼吏部侍郎时,与大学士朱熹同为朝中大臣,都要轮流在经筵上为皇上讲解经传史鉴。朱熹在讲经时,对专横跋扈的韩侂胄进行评摘。韩侂胄时任枢密都承旨加开封府仪同三司,权位在左右丞相之上。一些对朱熹平时积有宿怨的人便向皇上大进谗言,挑拨离间。皇帝恼怒,罢黜了朱熹。孙逢吉认为皇上是非不分,远君子近小人的做法不对,总想找机会规劝皇上。一次,孙逢吉给皇上讲经,就借《诗经·权舆》篇中秦康王听信小人,忘了先王的旧属,不重用贤者而听信于小人结果无好下场的事例,婉言规劝皇上改变对朱熹的看法。由于皇上过于依赖韩侂胄,听了孙逢吉的讲经很不高兴。孙逢吉不管皇上高兴不高兴,还是一味规劝。皇上放下脸说:“朱熹的话多不可用。”孙逢吉却说:“朱熹所说的都有道理,没有看见有什么不可用的。”孙逢吉与皇上越争越烈,最后皇上没等孙逢吉的经讲完,便拂袖而去了。
孙逢吉是一个硬骨头,凡是正确的事,他要坚持到底,屡屡给皇上上书,说:“陛下您所提倡崇敬的是懂得礼义的人,陛下您所信任的是志节端亮的臣子。然而,现在像朱熹这样事事按礼节,处处讲廉正的人却因评论了韩侂胄而遭罢黜,像彭龟年这样的忠耿之士也因批评了韩侂胄而被贬谪。照这样下去 ,卑臣真担心您身边的忠正之士都会一个个地离去,而能在您身边的却只能是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阳奉阴违的人。这样下去怎能治理好国家呢?”皇上看了孙逢吉批评语气如此激烈,更不高兴。孙逢吉上书的事也让韩侂胄知道了,韩侂胄怀恨在心。
有一次皇上到重华宫,群臣礼毕后都已出了宫门,上了轿准备离去。忽然有人报韩侂胄来了,大家迭忙不及地下轿返回恭迎。孙逢吉却说:“既然出来了,又何必再回去打躬作揖呢,只有臣子事君的礼节才是如此。”说完,他独自一人,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孙逢吉的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得到了朝中许多正直同僚的敬佩,但由于得罪了权臣韩侂胄,又不合皇上的心意,为自己种下了祸根。韩侂胄时时在找机会欲置孙逢吉于死地。一天,吏部的同僚们聚在一些闲聊,有人密报说:“优人王喜将担任阁职。”有些人听后很高兴,孙逢吉却说:“不能让戏子玷污阁职的名声。”并上书皇上不能让王喜入阁,同僚中立即有人将这事密报韩侂胄。而当时王喜的任命还没有下达。韩侂胄便找了个理,让皇上以“诬诋”罪将孙逢吉贬出了朝廷。先是外放太平州知州,后转任赣州知州。不久,孙逢吉告病辞官,回到了遂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