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1321-1381),字子高,原名刘楚,号槎翁,江西泰和珠林人(今属江西泰和县塘洲镇人),卒年六十一岁,谥恭介。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
在文学上,他是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文学主要成就有代表作品:《槎翁集》、《职方集》。他善长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之宗。在政治上,他为官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官至吏部尚书。《明史刘崧传》中就记载了刘崧克己奉公、以身作则的几件事情。
刘崧幼时兄弟三人共居一间茅屋,有田地五十亩,到他当官后,家产仍然没有增加,此一。十年来他一直用着同一床麻布被,直到被老鼠咬破后才更换新的,但旧被仍不舍得扔掉,做成了衣服给他儿子穿,此二。他当官时从不带家属赴任,去北平赴任之时,还将携带的一侍童在到任后遣回了,此三。
刘崧家自幼境贫寒,但努力向学,史载他七岁能诗。《明史刘崧传》中说:“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刘崧寒冷时抄录文章,没火御寒,手皲裂,但丝毫未停止。刘崧一直坚持着读书,即使为官之后,每当黄昏其他官吏退下后,他仍常常孤灯读书,通宵达旦。刘崧于元朝末年乡试中举,洪武三年(1370)被举荐为经明行修。太祖特在奉天殿召见了他,并授予其兵部职方司郎中。
刘崧奉命到镇江征粮时发现镇江有许多勋臣的田地,租赋都由百姓承担。为此,刘崧竭力向朝廷请求减免百姓的负担,因此被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在任期间,他还采取了轻刑省事的措施,招集流亡,让百姓重新安居乐业。他还设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并在学门前石头上刻字,告示府县不要以徭役拖累百姓。刘崧曾请求减少偏僻之地的驿马,以此来充实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请,并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统治百姓难道不就是要如此吗?”
刘崧后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挤,被贬为输作,没过多久,又被遣回乡,政治生涯也告一段落。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杀,刘崧应召为礼部侍郎。此后,又升为吏部尚书。当时太祖下令群臣陈说得失,刘崧叩头,以修德行仁对答,雷震谨身殿,让太祖很满意。过后不久他辞官,仕途再次陷入低谷。第二年三月他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并入召。太祖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并赐给刘崧鞍马,令他朝夕相见。不久刘崧得病,但仍然坚持强撑着坐起来训导诸生。病重时,李敬问他可有什么说的?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责令我完成任务,可惜这么快我就要死了!”他在最后都在关心着国事,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太祖为之悲戚,命有关部门为他安排殡殓,并亲自作文祭奠。
刘崧的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正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崧诗《玉华山》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