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力除弊政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
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读过《醉翁亭记》的朋友应该会深深陶醉在欧阳修那山水之乐的惬意徜徉中。欧阳修的文名著称于世,有“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美誉。其实,欧阳修在世上的美誉远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上,他的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也为老百姓们广为传颂。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清寒的小官吏家庭,在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达理,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在良好的家教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欧阳修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力除弊政,造福百姓。
直言敢言,刚正不阿
北宋元宝年间,范仲淹为革除弊政,扭转连年旱灾、朝廷财政匮乏的局面,向宋仁宗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并指陈官吏升迁的弊病,指斥宰相吕夷简政事积弊甚多,得罪了宋仁宗和吕夷简,还遭到守旧派官员的围攻,被贬饶州知府。朝臣纷纷上书劝谏论救,都遭到打压。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非但不救,还对范仲淹肆意诋毁。一时间,满朝寂静,缄口不语。
欧阳修怒不可遏,写了《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对高司谏的丑陋和卑劣行径予以痛击,“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更是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高若讷将这封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欧阳修在信中还坦言:“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他褒贬分明,直言敢言,刚正不阿,有着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力主革新,严惩贪污
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成为革新派干将。但改革触动了特权阶级的利益,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极力分辩,但劝谏未果,后受人诬陷,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对贪官污吏,欧阳修更是疾恶如仇,严惩不贷。庆历二年(1042年),欧阳修在朝廷为谏官时,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刚到淮南上任,就搜刮到十万现钱进献,以图取媚朝廷,为日后加官晋爵作铺垫。欧阳修知道此事后立即上书宋仁宗,说:吕绍宁刚到淮南,不知用何术、于何处得十万钱以进贡,如果是以国库钱进献,将来各州县必至窘迫;若是搜刮百姓所得,则百姓一定困苦不堪。坚决要求宋仁宗拒收,并派出专人赴淮南调查该笔巨款的来历。最终,吕绍宁终以盘剥百姓、谋取私利而被治罪。
所至民便,所去民思
北宋朝政“积贫积弱”,官僚机构冗员复杂,国家财力空虚,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欧阳修清醒地看到了朝廷出现的这些问题,他向宋仁宗呈上《原弊》、《劝农敕》,主张除弊政、行宽简、务农借用,提议兴修水利、开辟荒田,促进农业发展。还建议对慢政怠官者,尽行降黜,除弊兴利,为民谋利。
欧阳修提出的“行宽简”主张,“不问吏才能否,施设如何,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自己当地方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意思就是说欧阳修治郡以减事为主,力求不扰民,不过多干预百姓。不扰民看似简单,其实极不容易做到。在古代,衙门里越是忙得厉害,往往越是干预过多,徒增滋扰,老百姓负担加重,最后则是民不堪命。
对比如今,现在当地方官,执政措施当然与北宋时代大不相同,而欧阳修提出的“宽简不扰”、“所至民便,所去民思”的主张似乎仍然适用,为官为政者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