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毛泽东誉为“精神不死”的梁一清
梁一清像
1926年夏,吉安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成立,梁一清任党支部书记。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梁一清根据党的指示,组织工人和学生群众,破坏北洋军阀在吉安的防御设施,切断了他们的通讯电线,在军阀营地周围张贴标语,闹得军阀惶惶不可终日,只好弃城逃跑。北伐军一枪未发,于9月24日光复吉安。
北伐军进驻吉安以后,工会活动转入公开。梁一清被选为委员长。1927年2月,为了提高工人工资和待遇,梁一清领导了全市工人总罢工,并取得了胜利;他还办起了工人夜校,自任校长,自编识字课本,亲自给工人授课,讲授革命道理。“四一二”政变前夕,吉安城的国民党右派在吉安城散布恐吓诗,说什么“梁一清,梁一清,好比眼中钉,不拔眼中钉,生意做不成!”
“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吉安城,梁一清和赣西南党组织负责同志,在吉安城钟鼓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总工会和梁一清领头,组织讨蒋示威游行大会。在梁一清的组织动员下,有近万名工人、农民、学生参加了声讨大会,可就在大会即将开始时,驻吉安的国民党新编二十师第一营的官兵冲进会场捣乱,致使大会中止,梁一清马上联络驻吉安的国民党左派军队与工人自卫队一起包围了第一营,逮捕了反动营长,解除了第一营武装,1927年8月6日,驻守吉安的国民党第八师师长兼吉安警备司令朱世贵,阴谋发动“八六”反革命事变。朱世贵以召开治安联席会议为名,诱捕总工会委员长梁一清、商会会长晏燃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8月12日,将梁一清、晏燃等共产党员杀害在中山场。
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毛泽东、朱德接见了梁一清的亲属,并在中山场为梁一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为梁一清烈士题挽词:梁一清同志精神不死!为人民牺牲死的光荣!
二、万安暴动和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万安暴动旧址
1927年10月中旬,在中共赣西特委的领导下,中共万安县委在罗塘村背村至善小学召开全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省委代表汪群作了《江西省政治形势和省委秋收暴动计划》的报告,并传达省委决定:在赣西地区群众基础较好的万安县首先暴动。为此会上成立了暴动指挥机关——万安暴动行动委员会,直属中共赣西特委领导,委员会由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陈正人、余球、汪群、曾延生等人组成,曾天宇任书记,曾天宇、张世熙、肖素民三人组成参谋部。
从1927年10月至1928年1月,万安农军与革命群众四次攻打万安县城,终于胜利,并建立了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万安县工农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万安县工农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成立“是江西革命最光荣的一个新纪元......为江西革命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苏维埃革命的局面。”
1928年6月党的六大召开期间,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向共产国际作了《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至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的报告,受到共产国际的肯定和表扬。万安暴动的影响和教训,对世界各国举行武装暴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南瓜藤上“长”出银毫子

1929年7月中旬,红五军从安福返回永新途中,驻扎在安福县浮山村。村里有个农民叫张年开,专以卖菜为业,村里的群众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菜王”。有一次,一队国民党军进了村,把他园里的菜摘去了一大半,“小菜王”赶去评理讨钱,不但没要到钱,还挨了打,从那以后,他一听到有军队来,便立即扶老携幼躲到外乡去。这一次不用说,“小菜王”又到亲戚家躲起来,直到红军走的第二天才回来。
出乎“小菜王”的意料,他的菜园并没有遭遇“灾难”,除了园角边少了几个南瓜外,黄瓜、茄子、辣椒、豆角……一个不少。“啊,南瓜藤上有银毫子!南瓜藤上有银毫子!”正在菜园里摸摸翻翻的妻子突然在园角边惊叫起来。“小菜王”一听,急忙跑过去凑前一看,果真,一片南瓜叶下,系了个小红布袋,里面装着白花花的银毫子。正当他夫妻俩捉摸不透的时候,下地刚回来的隔壁老邻居上门告诉他们:“红五军军部设在村里,临走时,他们要我告诉你,摘了你几个南瓜,钱放在南瓜藤上。”
原来,红五军军部驻扎在“小菜王”的邻居家里,吃菜有困难,军部警卫班的小廖十分着急,他想:军部的干部这几天日夜操劳,弄不到菜这可怎么办呢,今天无论如何也得买点儿菜!可是,天快黑了,周围没有别的人家,离集镇又远,他出门爬上后面的小土坡,发现洼地里有一个大菜园,就跑进去摘了两个大南瓜,回来交给伙夫炒去了,不一会儿,小廖就把一大钵香喷喷的南瓜端到彭德怀面前。彭德怀一边端起饭碗,一边问小廖菜是在哪里买的。小廖向彭德怀报告说菜是从路边洼地里的菜园直接摘来的。彭德怀听说没给钱,就立刻批评小廖,要求他背“三大纪律”第二条。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可现在南瓜已经炒熟了,该怎么办呢?”小廖怯怯地问,彭德怀要求小廖必须给钱,而且要多给点儿钱。小廖当即照办,将几个银毫子用小红布袋装好,挂在菜园的南瓜藤上。部队开拔前,彭德怀专门拜托“小菜王”的邻居,请他代为赔礼道歉。从此,“南瓜藤上长出银毫子”的故事就传开了。
四、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棕色装盐陶罐
1929年1月,正值隆冬,主力红军转战赣南,时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的陈正人和妻子彭儒留了下来,在井冈山坚持斗争。
井冈山失守后,陈正人、彭懦、边界特委常委王佐和留守战士们转移到深山老林,在老百姓防守野猪用的草棚里落脚。那里既没有粮,也没有盐,他们忍饥挨饿在山上过了20多天。当时,彭儒正怀着第一个孩子,身体很虚弱,脚也浮肿了,然而,她还是强撑着身体,挖野菜、寻粮食、烧开水、缝缝补补,为坚持斗争的同志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一天夜晚,陈正人和彭儒找到了荆竹山党支部书记刘苗。刘苗和陈正人是老熟人,他一把抓住陈正人的双手,动情地说:“真没想到你们还在山上,这下可好了,我们又有了主心骨。”陈正人也激动地说:“井冈山虽然失守了,但我们还有党,还有枪,井冈山一定会收复的。”刘苗把他俩带到一个老婆婆家里休息。老婆婆见彭儒衣衫破烂,满身泥雪,手冻得又红又肿,心痛地说:“姑娘,你手都冻成这样了,要是你妈妈看见了会多心痛啊!你们都是为革命舍生忘死的人。”老婆婆生起火让彭儒取暖,又找出一小缸豆子,炒给他们吃,老婆婆还找出一小包盐,取出一些泡了一碗盐开水让彭儒喝。
彭儒几十天没尝过盐味了,她端起这碗饱含老百姓对红军深情的盐开水,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老婆婆见状忙说道:“这是红军分给我的盐,给我盐的那个红军说,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一直舍不得吃这包盐。姑娘,你身体虚弱,赶紧喝了它吧。”彭儒放下盐水碗,握着老婆婆的手,哽咽着说:“婆婆,难为你们了,真对不住你们。”
老婆婆慈祥地说:“看你说的,你们吃苦遭罪又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我们老百姓。这包盐就留给你们用吧。”说完就将泡完盐水后剩下的那小包盐塞到彭儒手中。彭儒喝了盐开水,却怎么也不肯收下这一小包盐。她眼中噙满泪水,深情地说:“再苦再难,为了老百姓我们一定要坚持斗争!”
五、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部队经过多次战斗,已不足千人。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人心浮动,悲观情绪蔓延,起义部队面临分崩离析的险境。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部队的政治思想情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次日清晨,毛泽东在三湾枫树坪向部队宣布了改编的决定:一是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班排有小组,“支部建在连上”,营团有党委;二是对部队进行了组织整顿,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三是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毛泽东神情坚定地说:“同志们,现在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都有两条胳膊两条腿。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我们都是暴动出来的,一个人可以挡敌人十个,十个可以挡他一百个。我们现在还有近千人的队伍,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
毛泽东的话,像一束闪亮的火花,把即将熄灭的火苗又点燃起来。毛泽东宣布了“愿留者留,愿走者则走”的原则,对官兵说:“我毛泽东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到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长,任重道远,可能很苦,很危险,但也很光荣。人各有志,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我热烈欢送,并发给路费!”
毛泽东的话刚刚讲完,宛希先第一个站到毛泽东身边,带头举起右臂,高呼“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等口号。在宛希先的鼓动下,一大批工农出身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战士争先恐后地站到枫树的左边,高举手中的武器,“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的口号此起彼伏。
有个叫陈三崽的战士,由于挂念家中生病的老母亲,在“去”与“留”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左右为难,毛泽东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自己积蓄的40个银毫子和5块银元的路费交给他,劝他回家把老娘的病治好,在家乡也可以和穷乡亲一起闹革命。陈三崽热泪盈眶地离开了部队。第二天,陈三崽又回来了,而且是带着十几个青壮年老表返回来的。一见到毛泽东,他激动地说:“我要永远跟您干革命。”
(本栏目转自由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和中共吉安市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吉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井冈山报社承办,栏目内容由吉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