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产生
在向井冈山进军的过程中,毛泽东就注意到了工农革命军的群众纪律问题,并对队伍有所约束,恶意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少有发生。但由于条件艰苦,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仍偶有发生。如有时战士们又累又饿,经过老乡的苞米地时,用手掰了就吃;偶尔侵犯小商人的利益;打土豪缴获的东西据为己有等。

1927年10月24日,工农革命军在荆竹山召开大会。在荆竹山雷打石上,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绿林武装搞好关系,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难以立足,也难以开展工作,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给大家宣布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为什么把“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列为三项纪律呢?原来,部队在遂川大汾,遭到地主武装肖家璧靖卫团袭击后,部队被打散,战士们既疲劳又饥渴。当看见一块红薯地时,大家一拥而上,连泥带苗拔出红薯,胡乱地擦一擦泥巴,就塞进嘴里咬了起来。毛泽东赶上来后,看到这一情景,很生气,忙问在场的几位干部:“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连长曾士峨难为情地摇摇头。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大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最后,战士们赔上6吊钱,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打遂川县城。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向部队宣布六项注意:一、还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后,就组织队伍到乡下发动群众。毛泽东到乡下搞调查,有老乡反映:工农革命军借了门板去搭铺睡觉,走的时候还回来了,但是有时候还的不是借的那一家,门板上不回去,还得老乡挨家挨户去找……
1928年4月3日,在湖南桂东沙田,毛泽东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合并向工农革命军作了宣传,并把“还门板”改为“上门板”。
1929年1月中旬,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后,六项注意中增添了“大便找厕所”和“洗澡避女人”,这便是“八项注意”的雏形。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做群众工作,并把“维护群众利益,杜绝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作为一项铁的纪律,始终保持,并传承至今。
八角楼的灯光
说到八角楼,可能不少人会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红歌《八角楼的灯光》:“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在此。自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同志引兵井冈山,在茅坪安家后,在八角楼办公和居住的时间最长。八角楼原为当地村民谢池香的住宅,建于清代,是一幢坐东朝西,倚山坡而建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屋,毛泽东同志居住在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在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便于采光,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当年,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同志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晚上,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节省用油,他带头遵守前委的号召,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那时,每当夜幕降临,当民群众都能看到八角楼上透出一线微弱的光芒,毛泽东同志就在这盏只点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工作至深夜,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起草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从白色政权的分裂与战争、群众基础、革命形势、红军存在、党的力量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根灯芯的油灯虽然光亮暗淡,但却与天上的北斗一样指明方向。毛泽东同志面对白色恐怖和艰苦环境的双重重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非凡的勇气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在昏暗的油灯下撰写了光辉著作,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一碗腊肉一匹布

1930年,彭德怀率红五军来到安福县泰山乡,部队分别驻扎在几十个村庄里。
住在秀溪村孤寡老人续绵婆婆家的两名战士帮老人舂米,累得汗流浃背,但毫无怨言。老婆婆为了感谢他们,便把家里仅有的一块腊肉切了一半,蒸给他们吃,可两名战士怎么也不肯吃。中午吃饭时,老人家将腊肉全部埋在他们的饭碗中,两名战士无可奈何,只好吃了。吃腊肉的事很快传到了崔连长耳朵里,他急忙赶到续绵婆婆家,一进门就严厉地批评那两名战士,还罚他们跪下,续绵婆婆急得在一旁直跺脚,连连解释,可是崔连长就是不依不饶。这可急坏了老人家。忽然老婆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急忙转回灶屋,把那剩下的半块腊肉也切了,蒸好后用小竹篮拎着,直接去找彭德怀。
彭德怀的指挥部就设在泰山街上的泰记商店,续绵婆婆一进门,彭德怀赶紧叫她坐下,和蔼可亲地同她交谈。老婆婆说:“今天我是特意来感谢你的,你带的兵真好,待人和气,还帮我们老百姓做事,我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碗腊肉给你吃。”说罢,她把腊肉端出来放在桌上。彭德怀连连摇手,坚决不肯收。“我们乡下人有个规矩,礼大礼小,送来就要收的,不收就是看不起人。”续绵婆婆恳切地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是我们红军队伍的纪律,您可不能叫我犯错误啊!”彭德怀幽默地说。“可是,你的战士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我这不是礼尚往来吗?”老婆婆还真能说,彭德怀只好收下了这碗饱含深情的腊肉。
他把司务长叫到身边,小声地说:“这碗腊肉老婆婆自己都含不得吃,多宝贵呀!你去拿匹青布来,送给她做套衣服。续绵婆婆哪敢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这时彭德怀说:“我们当兵的人,也有个规矩,别人送了东西来是作兴打发的,如果不收,也是看不起人嘛!”听了彭德怀的话,老婆婆怪不好意思。续绵婆婆收了打发礼,立即把话题转到正题上来,她把崔连长处罚两名战士的事一股脑儿地全告诉了彭德怀,要他去帮助那两名战士。
彭德怀一听,两道浓浓的眉毛皱在了一块,大声说道:“陈参谋,你快到军需连去找崔连长,战士有错误可以批评嘛,犯了军纪可以关禁闭嘛,怎么能罚跪呢?老作风总是不改,乱弹琴!”陈参谋刚要走,彭德怀又把他叫住说:“老人家两碗腊肉都给我们吃了,一碗腊肉一匹布。把老婆婆送回去,并把那两个战士的事好好处理一下。”续绵婆婆见彭德怀准了“状”,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本栏目转自由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和中共吉安市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吉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井冈山报社承办,栏目内容由吉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