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庐陵文化,锻炼语言表达和现场讲解能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特举办“庐陵文化我来讲”讲解比赛。
让我们跟随第一期主讲人20旅管三(2)班张玉芳的脚步,一起走进庐陵文化馆。
她带领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篇章,“崇文重教”。崇文重教,是庐陵文化最突出的特征。这一篇章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吉安的书院文化,庐陵家风,科举风采,以及科学文化上的发明创新。
吉安在历史上曾出现三千进士冠华夏的人文盛况,这得益于重视教育,大兴书院。据文献记载,自唐朝到清朝时期,吉安地区先后创建的书院有近300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白鹭洲书院,它是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鹅湖、豫章 齐名),由南宋时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培养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名人,是庐陵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对庐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阳明书院,位于青原山风景区内,由明代著名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创立,后来成为王学传播中心,有“东南邹鲁,西江杏坛”之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2015年,他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龙江书院,位于井冈山龙市镇,建成于1840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集资修建的,是当时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1928年4月底,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在这里胜利会师。192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因此龙江书院也被誉为我军军政院校的摇篮。
吉安名士荟萃、人才辈出,不仅源于浓厚的书院文化滋养,也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我国古代公认的四大贤母: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其中陶母湛氏、欧母郑氏都与庐陵有关。陶母湛氏是吉安新干县人,陶侃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湛氏只好带着他回到娘家,靠纺纱织布为生,在母亲的亲自教导下,陶侃成长为才气相当曹操,忠诚可比诸葛亮的东晋名将。欧阳修4岁丧父,由母亲郑氏一手带大,虽然生活贫苦,但欧母督教严格,画荻教子最终成就一代文坛宗师。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是泰和县人,文母教子尽忠的故事传颂至今。直到现在,庐陵良好的家风遗训仍然随处可见。青原区渼陂梁氏宗祠永慕堂庭墙上写有巨大的“忠信”“笃敬”四字,侧门上方还有“入则孝”“出则悌”的箴言,体现了渼陂梁氏忠义诚敬的家风。还有至今流传的,芗城胡氏家规十条(胡铨家族),杨氏祖训、家规(杨万里家族),庐陵永乐龚氏古家训。芗城(现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也就是忠烈名臣胡铨的家乡。胡铨的忠义精神,与他的家规家风息息相关。早在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正是在“家规十条”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他,在去世前不久又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杨氏祖训、家规(《诚斋文节公家训》)是杨万里为《杨氏族谱》作《重修杨氏族谱序》时所作。这篇家训不仅是杨氏族人的治家、传家之训,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时代的治家范本,庐陵家风的典范。一代诗宗杨万里家训中“忠孝勤俭”四点内容直指中国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因此能得到后世所认可,传承800余年仍旧熠熠生辉!
庐陵得天时地利之便,自古农耕发达,物产富庶,因而文化兴盛、能人辈出,在科学文化创新方面同样成就斐然,为中华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