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红色家书 传承红色基因
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在这100年中,广大青年始终坚定跟党走,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在此之际,旅游学院微信公众号特此开设“讲红色家书,传红色基因”栏目。旅游学子步入红色家书馆内,录制系列红色家书讲解视频,传承红色血脉。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第二期主讲人19旅管五一班曾嘉妍,一起去倾听“王尔琢的托孤书”家书讲解。
在红色家书馆墙上所展示的这两封家书,一封便是妻子郑凤翠写给王尔琢的。蕴璞: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与宋人杰秘密来到黄土坡21号,此时己人去楼空。读完妻子的信,王尔琢热泪盈眶,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取代了儿女之情。他当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托宋人杰转交:“此次凤翠母女来汉,未谋一面,实为憾事……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己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信尾还附上“阅后即烧”字样。
字里行间流露的,除了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还有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在当时那个无比动荡的年代郑凤翠带着从未与父亲见过面的女儿历经艰辛来到武汉,可惜王尔琢却身陷险境,为了保护妻女,断了联系,最终也没能见上一面。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崇义县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而那封家书,竟成为一封与家人诀别的“托孤遗书。
后来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可见王尔琢之死无不令人惋惜。这封家书,不仅仅是一封托孤书,更是代表着革命者在家国命运有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王尔琢的“托孤书”便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也要继续守护先人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向新时代的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