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佑四年(1256)状元及第,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右丞相等职,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曾氏贤慈明理,经常以先哲良言训子 ;父亲文仪,深明大义,特别喜好读书,精研经史百家,对文氏兄弟教管甚严。文天祥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自小抱负宏大,树立了爱国爱民思想,为官后清正廉洁。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利己自私、明哲保身思想充斥的封建官场,文天祥用特立独行的言行诠释了他爱国爱民的情怀,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
年轻时候的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他家中还有余财,“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可以想见,文天祥曾经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翩翩美少年。然而,面对蒙古人的入侵,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荣华富贵、安逸享受,坚决地走向战斗最前线,捍卫祖国的尊严。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无数文人还在安于享受,甚至逃窜保命之时,他置国家大义于前,只为尽忠报国。在他的为官之路上,更是不慕荣华、清正廉洁。
文天祥从散尽家资招兵买马起兵抗元时,就下了必死的决心,被俘后,面对元人无数次的劝降与诱惑,他都表示坚决不降,只愿死。“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今日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止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我为宋宰相,国亡职当死,今日被擒,法当死,复何言?”“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惟可死,不可生。”“但愿一死足矣!”连 9 岁的南宋小皇帝赵隰也被拉来劝降,文天祥跪地,痛哭流涕连道数声 :“圣驾请回!”其两个心爱的女儿和妻妾被元人掠为奴,过着悲惨的生活,只要他肯降,就可救出妻女与自己共同享受富裕的生活。但这些都没有改变文天祥不降的决心,文天祥心如刀割,在给妹妹去信时说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王曾瑜在《天地有正气 凛烈万古存》中说道 :“文天祥忠于自己的信念,抛弃优裕的生活,毁家纾难,承受着身与心的双重折磨,义无反顾地走向生命的尽头,其民族气节辉耀千古,令后人世代景仰。我常想着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文天祥就是这样一位真的猛士。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多么崇高的历史伟人,让文天祥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爱国浩然正气传之万代。正如他在《正气歌》中所说,‘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
文天祥为收复江山呼号奔走,历经多少艰辛,发出了回天无力的感叹。他用单薄的身躯、一腔热血,照亮了后人来时的路。他在遗书中写道 :“ 孔 曰 成 仁, 孟曰 取 义, 惟 其 义 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如今,在文天祥的家乡吉州郡学里,他的遗像被挂在了先贤堂,让后世子孙瞻仰。家乡庐陵还为他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为后来人的楷模,为庐陵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