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1911—1998),女,原名曾昭学,湖南省宜章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组织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曾志 1911 年出生在湖南宜章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她 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唯一的女学员,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 年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举着红旗上井冈,担任了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跟随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当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之际,红军主力下井冈以后,由于脱离了原有根据地,受到敌人重兵的尾追袭击,屡次陷入险境,在多次浴血奋战中,她大难不死。当时很多人对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产生了疑惑,但她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
曾志一生十分坎坷。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 6 次蒙受委屈,6 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 但即使在“文革”那段自己被揪斗、女儿被遣送、丈夫陶铸同志被迫害致死的黑暗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崇高信仰。她在晚年回忆说 :“当时我就坚信,党和国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我们的党有能力将他纠正过来。”曾志在 70 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就是这种信仰的力量,这种对组织的信任,这种对党的深情,使她一路走了过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被任命为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担任了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一直身居高位。几十年来尽管职位越升越高,但她始终“一心为国,两袖清风”,日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地工作,期盼着党和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粉碎“四人帮”以后,曾志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期间,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组织了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与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使一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她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坚持党的干部任用原则,为国家选拔、培养了很多人才。离休后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依然以国事为重,关心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支持和参与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经常叮嘱他们:坚持信仰、坚持原则,努力工作,为国家效力。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想的依然是国家,忘的依然是自己。曾志生前就立遗嘱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 ;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的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
1998年6月21 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苍山。后事完全是按老人家遗嘱办理的。6月26日曾志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 300 多人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足见人们对老人家的敬仰之情。
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这样写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曾志在回忆录中写道:“对那时的共产党人来说,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忧伤和祖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其精神才会真正博大起来。曾志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忘怀自己、以国事为重的巾帼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