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1899—1972),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商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他一生经历了无数风浪,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为一位共和国的高级领导,在孩子们的教育上,曾山要求非常严格,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品学兼优,长大成材。
曾山是一位红军时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对“艰苦奋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说 :“艰苦奋斗是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孩子们还小时曾山就规定了几条生活原则 :“一是吃饭吃饱、不饿肚子就行,不能挑三拣四 ;二是穿衣服能御寒、不冷就行,不能和别人讲吃比穿 ;三是要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能依赖别人;四是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互相帮助,与人为善;五是现在都在上学了,要比就比好好学习,看谁学习好。”生活中要是有孩子讲吃比穿,他会很生气,并及时进行教育。
有一次,孩子回来告诉爸爸 :“有人笑我,说我是干部子弟,还穿补丁衣服。”曾山对他说 :“穿补丁衣服有什么可笑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是好传统!”
在北京时,孩子们住在学校,星期天才回家。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上需要零花钱。每个月孩子们的零用钱,他大的给一块钱,小的给五角。他要求孩子们不要乱花钱,钱要花在刀刃上,零用钱主要用来买牙膏、牙刷、肥皂等生活用品。曾山同志常对孩子们说 :“别说没有钱,即使有钱,也不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
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曾山同样也非常关心。他经常对孩子们说 :“我们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我和你们的妈妈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你们现在很幸福,赶上了新社会,有学上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一次,离开父母身边一年多的大儿子回家,见面后,曾山便要求儿子背诵《辨奸论》。孩子流畅的背诵让他很是欣慰。他问儿子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学习《辨奸论》吗?”思考片刻后,孩子就将曾山常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曾山笑了,又问 :“你具体说说取些什么呢?”曾山的话音才落,聪颖的孩子就脱口而出 :“为了今后识别事物的好坏。”“对!”曾山循循善诱,“让你学习《辨奸论》,就是要你学习细致观察问题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寻找认识问题的方法。”从那以后,“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道理,就深深刻在孩子的心里了。
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他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也不给自己的孩子们搞任何特殊化。在子女上学、就业问题上,曾山坚持原则,从来不托人“走后门”。他要求孩子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工作,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风雨中磨炼成长。
二儿子初中毕业后,曾山没有托人找关系让他继续上学,而是支持他到北京化工二厂去当工人,他对孩子说 :“当工人是光荣的。你过去没有吃过苦,能不能干得好,那还不一定。这是一个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刚上班,孩子的工作是抡大锤,又苦又累的劳动让每天回家的孩子都不想动。曾山仍然一直鼓励他,要他坚持住。寒来暑往,二儿子在工厂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六十年代,三儿子在四川空军部队当兵。他给家里写信,不愿在部队待了,希望能回北京上外语学院。妈妈见信后,心有点软,自己悄悄去找空军领导商量此事。曾山知道后狠狠批评了她,说 :“参军了就要服从组织,哪能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小孩子在外面闯一闯有好处嘛!”然后,他就给三儿子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安心在部队当个合格的战士。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了。曾山的小儿子和女儿想参军,曾山对他们讲 :“我赞同你们去参军,但要你们自己去学校报名应征,我不能去找这个人找那个人。”小儿子自己在学校多次向军代表申请,终于在那年学校征兵中入伍了。但是,女儿参军可没那么容易,一来征女兵的名额很少,二来她眼睛近视,体检也通不过。女儿性格很要强,参不了军,就要求去建设兵团。曾山同意了,支持她和班里同学一起报名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小女儿在生产建设兵团当了四年“兵团战士”,在他的教育下,小女儿干得不错,还被评为“兵团模范”。
三个孩子常年在外地工作,曾山每个月一定要给每个人写一封信,关心孩子们的思想。他给女儿的信中说 :“你是在艰苦环境下,在海船上出生的。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跟党走,干一辈子革命。”给小儿子的信说 :“我们家是革命的家庭、光荣的家庭。望你好好学习马列、毛主席的书,当一个好兵回来见我。”他给三儿子的信说 :“你们年轻,没有经过风浪锻炼,顺利时容易骄傲,困难时容易灰心。为革命事业应该有不顾一切的决心。”
虽然对孩子们要求严格,但是和天下的所有父母一样,曾山同样有着浓浓的父爱。
老二睡觉的一张棕床,棕线松散了,不能再睡了。他会立即买来梭子和粗针,带上老花镜,一针一线地把床修补好。
老三从部队来信,说部队办宣传队,要家里帮助买几支笛子。他会亲自跑到街上,转上好几家乐器商店,按照儿子信上的规格要求,精挑细选。买好笛子后,再亲手包扎好,给儿子寄去。
小女儿要去北大荒了,曾山决定给她买个盛衣物的箱子。为了买到合适的箱子,他会和孩子们一起上街寻找,买好箱子后,会和小儿子一起走好几站路,抬着箱子回家。
曾山,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父亲。在他的教育下,孩子们个个成了国家栋梁之材。